共享工作空間 冷知識



  • 共享工作空間,也稱共同工作空間或共用工作工間 (coworking space),提供共同工作的空間,廣義也簡稱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是一種工作的型態。香港的共享工作空間同時也是共同工作者的社群平台,彼此若有共同價值觀且志同道合的共同工作者,多半會在共用工作空間自然產生合作。工作者在共享的工作環境、辦公室、或者空間,都算是共同工作。與典型的辦公環境的差異在於共同工作者來自不同公司或組織。而共同工作者大部分都是SOHO族、旅行出差者或小型工作團隊。大多數的自由工作者在家工作時容易分心,因此現今自由工作者都會到鄰近的共用工作空間工作,並且避免工作效率低落。
    共用工作空間不僅提供物理上的工作空間,更是提供共同工作者社群的平台。另外有些人則是先建立共同工作者社群(團隊)後再成立共用工作空間。不過現今也有共用工作空間不自己創立一個社群平台,而是透過舉辦活動來吸引目標族群,成為專門舉辦活動的社群平台。很多的共同工作社群形成前,都會透過舉辦活動聚會而自然媒合,這種活動聚會概念在美國通稱為「Jellies」(果凍),活動聚會的場所多半是咖啡廳、畫廊、空曠空間或甚至是某一個人家中。在這些活動聚會的好處是可以更快認識其他共同工作者,甚至共同組織團隊。

    共享工作空間是如何建立的?
    共用工作空間」一詞最早的使用者已不可考,但英文之「Coworking」一詞是由美國人柏尼迪卡芬(Bernie DeKoven) 於西元1999年 所發明。而於2005年,Google的軟件工程師布萊德紐伯格(Brad Neuberg) 將「9 to 5 group」(朝九晚五團隊) 重新命名為「Coworking」。布萊德紐伯格在美國三藩市成立一個名為「帽子工廠」(Hat Factory)的共同工作網站,隨後他將他自己家裏的倉庫打造成休閒場地租給三位從事科技產業相關的工作者,接着白天是也開放給其他人租用。布萊德紐伯格同時也是名為「市民空間」(Citizen Space) 的共同工作空間創辦人,也是全球第一家以「商業」的共同工作空間。自此後共用工作空間如同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現今,共用工作空間已經遍佈全球世界各地,並且美國已經超過 700 家共用工作空間。三藩市可以說是共同工作空間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共同工作空間密度最高的城市。
    有些咖啡廳、簡餐館、辦公空間或自己家的工作室,都因為租用給從事互聯網相關產業的人影響,進而受到啟發決定轉型成共同工作空間。美國一項於2007年的調查顯示,許多雇員害怕遠距離在家工作會失去人際關係。而此次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職員不願意在家工作。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