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大牌檔



  • 香港是美食之都,從米芝蓮食肆到街頭小吃,可謂應有盡有。但若要數真正屬於香港人的美食,大牌檔的港式奶茶配奶油多、街邊小炒等等應該榜上有名。真正的地道風味,除了指食物的味道,更多人想尋找香港地道情懷。在我服務的大坑社區裏,便正有着這麼一家「明星級」大牌檔。一個簡陋的鐵皮檔、圓枱摺凳,沒有冷氣、沒有酒店式服務,但每天還是人流不斷。在食客的心目中,大牌檔標誌着不同時代的集體回憶。現存的大牌檔多是扎根地區多年,是固定熟客、街坊的聚腳點,亦是外地旅客來港的必到朝聖之地。
    .
    誰能左右大牌檔的命運
    .
    俗稱大牌檔的固定熟食攤位在香港有悠久歷史。政府自七十年代起除了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外,亦就牌照的繼承和轉讓加緊限制,目的是藉自然淘汰逐步減少小販數目。加上俗稱「肥雞餐」的自願交回小販牌照計劃,小販人數隨時間流逝已大幅下降。  
    .
    根據政府統計,截至2015年1月底,全港只剩下二十四個大牌檔牌照。有市民認同大牌檔是被時代淘汰,無可避免;但亦有許多市民慨嘆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愈趨式微。  
    . 
    近年的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上,委員促請政府應從發展的角度制定小販政策,改善小販的管理和營運環境,活化小販行業。對於這建議政策方向,我表示歡迎。在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多元化和非物質文化保育的前提下,政府有責任就小販牌照的監管訂立更長遠的政策。但最困難的莫過於實踐,全港十八區,每一區的情況都不同。政府不單止需考慮到食物衛生、環境安全等層面,還要制定一套兼顧地區內各持份者的方案。所以,未來若要成事就必須加強社區的參與,並不可以用一刀切的方式處理所有新牌照或續牌申請。
    .
    大牌檔的文化價值香港的大牌檔各具特色,每一家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家大牌檔的獨特性源自其一直多年來的經營模式、檔主與食客的交流,與社區、街坊的融合等等,可說累積了不少人的成長記憶。若從品牌管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家營運出色的大牌檔,其地位實已超越普通平民食店的定位。
    .
    記得財爺當初提出從外國引入流動美食車,以期為本港的美食市場注入多元化的元素;現階段概念還在萌芽,還需要更多時間做政策研究。我卻認為,若政府真的想推廣美食文化、為城市增添生氣活力,何必偏向外國取經?香港大牌檔本身的品牌、文化及經濟價值便很難複製,我們何不花多點時間及資源,優化和延續真正屬於我們的大牌檔文化?
    .
    作者:王政芝。畢業於倫敦帝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及後於英國劍橋大學修讀生物科學企業碩士。曾於英國倫敦四大會計師樓之一任職商業顧問,現為新民黨灣仔區社區發展主任。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