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還在人



  • 很贊同李純恩這篇2007年11月19日在《經濟日報》所寫的說法。


    關鍵還在人

      《 U Magazine 》做了一個天水圍兒童專輯,名為「我的童年在天水圍」。

      記者訪問了一些天水圍的兒童和家庭,兩極分化,一是非常失敗的街童,一是讀書成績優異的學生。

      從採訪實例,看到兩個現像。

      第一個現像,是家教的重要。

      就如上述兩個兩極分化的例子,非常失教的街童,失的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家教。反之,學業進步優異的那些學生,一定是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顧和教育。

      家庭環境都差不多的,分別在於為人父母者用不用心照顧和教育孩子。一個有家教的孩子,差不到哪�堨h。所以,不要再把孩子學壞推到甚麼缺乏社會資源上去,關鍵是生得出就要教,教養教養,有些父母只記得養,不知道教。自己不用心,怎能怪孩子呢?

      第二個現像,是被訪的兒童和家庭,都是新移民。

      新移民從內地移居香港,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都入香港數。

      生活不如意,發生了慘案。如果他們沒有移民香港,那麼慘案就發生在深圳或者東莞之類,如今他們到了香港,慘案就轉移到了香港。因為天水圍發生的慘案多屬於新移民家庭,天水圍這個地方也就顯得特別悲情,被喚成了「悲情城市」。

       但天水圍是很無辜的,住在天水圍的人也很無辜,若是新移民沒有來,天水圍就不會那麼多事了。這不是歧視新移民,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說,天水圍發生那麼多 「悲情事件」,其實是「珠三角悲情」的延續。特區政府在政策的反省上,應該考慮到這個因素,而非將注意力集中在甚麼社區設施不足、社工資源不夠上面。

      同樣的設施,同樣的資源,為甚麼有的新移民家庭就可以出優秀的子女呢?關鍵還是人的素質,人的素質好,不用扶也會自立。素質不好,怎麼扶亦扶不起。



  • 很對的...廢話!


Log in to reply